老舍剧场微剧评 | 话剧《奋不顾身的爱情》:乱世之爱何以历久弥新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奋不顾身的爱情》剧照
话剧《奋不顾身的爱情》是繁星戏剧村经典剧目。这部剧讲述了“后现代来客”周爱国因为一次意外回到奶奶徐淑珍的青年时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爱国、淑珍和他们的同学为各自的梦想努力拼搏着,他们也各自遇到了属于自己的奋不顾身的爱情。然而他们的爱情始终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正当他们互诉心意情定终身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众人的命运轨迹。他们作出了不同的抉择。一场纯粹爱情的结果到底是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这部剧将带我们找寻到答案。《奋不顾身的爱情》何以上演十年长盛不衰
王津京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编辑
十年前,看到大麦网上《那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轮几十场,一年三四轮的排场,不禁令人好奇这是一部怎样的神剧。而如今,这部剧仍然在繁星戏剧村保持一年三轮以上的演出场次。算上巡演,该剧官方公布的演出场次数量已经超过3000场。与创作于1998年的小剧场爱情经典《恋爱的犀牛》演出场次数量不相上下。如今,终于在老舍剧场一睹其庐山真面。
一个玩世不恭的青年周爱国在与奶奶的一场日常争吵后愤而出走,不料遭遇车祸,穿越回70年前,以爷爷周朴园的身份与年轻的奶奶和她的同学们经历了一系列故事,见证了奶奶徐淑珍与青年王文学的凄美爱情。值得肯定的是,第一,编剧对穿越的设置是负责任的。周爱国持续的返回现实的努力既是合理反应,也能剧情铺设提供了信息点。第二,周爱国从穿越之初的惊疑惶惑到作为“先知”想要改变一切,又在与静怡等人的交往中体会到那个年代青年人的纯洁而富有追求,感动之余也经历了思想蜕变。第三,四个人物的性格设置动静结合,疾缓相宜。周爱国急躁冲动,静怡温婉谦和,王文学诚恳憨厚,徐淑珍直爽热情,他们在爱情里的羞涩和渴望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两对都是一动一静的搭配,几场恋爱戏也颇有情趣。这些都可以被认为是其商业价值的成因,但相伴而来的问题也同样明显。
最主要的一点便是年代感和文化感。按照剧中相关信息的明示,周爱国穿越回70年前,结尾静怡说明要上前线支援抗日,也就是1937年前。那个时候北京并没有频繁的空袭出现。几个人物作为北大数学系的学生,他们对话的内容涉及专业较少,且淑珍专注于火箭模型,静怡晚上会出门捡拾实验炸弹的碎片,这都不太像数学系学生做的事。并且,在那个文化思想风起云涌的时代,青年学生对于大到国际形势、小到婚恋自由的话题都会进行热烈讨论,甚至决定了个人发展道路。剧中虽然也提到徐淑珍对于物理研究的执著和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但文化感不足。相比话剧九人的“民国系列作品”在历史资料与专业知识上下的功夫,该剧明显单薄许多。这就导致这场穿越只是为了制造极端环境下的极端表达,甚至令人怀疑难道只有那样的大时代才有爱情吗?或者说爱情一定要靠牺牲和放弃才能证明吗?当时代背景变成一个论证工具,这个看似提升了主题高度的设置暴露了创作者对于爱情理解的局限,从而导致作品整体表意的逻辑偏差。周爱国不相信的是那种忠贞不渝的理想情感的存在,他认为男女关系不过是性吸引力下的短暂结合,但穿越让他看到的是纯洁的爱情受时代之累没能实现幸福。这个故事是可以让观众和周爱国一起经历感动,但它并没有回答爱情本身的根源和价值问题。
最后,结尾的处理也有些简单。徐淑珍在对往事的呢喃中闭上了双眼,周爱国一旁用力呼唤。我多么期待奶奶只是困了,醒来还能用几句朴实的家常话对周爱国进行一番真正的爱情与人生的教育,温温暖暖地结束。编剧将周爱国爷爷的名字取为周朴园,这明显是在与《雷雨》做勾连,形成一种暗示:徐淑珍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并且,奶奶说与周朴园在美国留学时相识,但穿越回去的周爱国被大家直接认作周朴园。那么是奶奶说谎了吗?这一处理留出了想象空间,但没有奶奶的回应,表意不够完整,这个名字的设定就显得很尴尬。从现场的效果来看,上述文化和逻辑问题都被王文学的牺牲、徐淑珍的回忆和周爱国与静怡的手语交流等场面掩盖了,不时听到观众的抽泣之声。或许作为商业作品,能够逗人笑、惹人哭便已经成功了。
不知道时隔十年,创作者如果现在再写这个故事会如何选择?不知道在“穿越”已经过时的当下,她将如何建立与历史的勾连?但有一点值得肯定,尽管剧情转折套路明显,煽情桥段略显生硬,但在喜剧创作被大量的段子手编剧带向衰落的近二十年里,这部小剧场喜剧至少坚持了以行动塑造人物,这保证了再过十年它也不用更新包袱。但观众素质的不断提升,必将对戏创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艺术工作者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建设者也应当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努力创造富有文化含金量的作品。
王人凡浦鑫盛世影视文化艺术总监
话剧《奋不顾身的爱情》的首演距今已经过去11年,其间各地演出场次突破2000场,算得上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彼时正是小剧场戏剧空前活跃的年代,三四个演员,简单的置景,就是一台戏。票房并不是诉求,自由表达才是目的。泛滥的理想主义和蓬勃的表达欲,催生出一部又一部虽稚嫩青涩却又十分真诚的作品,而本剧正是其中的经典代表。放浪形骸的当代青年周爱国偶然穿越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以爷爷周朴园的身份遇到了正在北大读书的奶奶徐淑珍。再加上他们的同学静怡和王文学,四人就此展开一段笑中带泪的情感纠葛。穿越题材如今堪称汗牛充栋,但在当时却有着足够的热度。辅以淑珍与文学之间完整又动人的爱情故事,即促成了此剧的常演不衰。其实,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时隔多年重新审视本剧,不难发现本剧内容和形式上的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前半部分静怡的失语,以及淑珍对于制作模型的执着,都没能与年代穿越造成的认知差异形成有效勾连,导致主人公周爱国的成长线索显得比较模糊。四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也更多是当代人视角之下的插科打诨,少了一些历史还原过程中的厚重感。然而这些并未影响到剧中传递出来的浓郁的理想主义气场。时隔十年,我们仍能看到当年戏剧人对于理想与未来的执着。虽然在文本内容和调度痕迹上带有鲜明的过往时代特征,但本剧流露出的对于理想主义的执著仍能感染到十年之后的年轻观众。这或许才是奋不顾身一词真正的价值所在。
不同的时代格局、不同的时代考验李士好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小剧场话剧《奋不顾身的爱情》用穿越剧的形式,讲述了两个不同时代的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故事。因为时代格局的不同,每一代年轻人都面临着不一样的时代境遇,大家都有着自己的追求与困惑,面临着不同的难处与尴尬。其间,时代不断演进变迁,但爱情、亲情和家国关系始终绕不开、逃不过,这是人之为人的意义所在,也是幸福所在。
剧中,周爱国这一代年轻人身处和平年代,物质生活已不再匮乏,他们自由开放、新潮不羁,但面临着高房价等与老一代不同的生存难题,与老一代以拼搏奋斗为理想信念不同的是更趋向于“佛系”和“躺平”。周爱国的奶奶这代人的年轻时代,身处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爱情和婚姻自由受到限制,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是个人青春奋斗的责任和使命。在那个时代,与异性独处哑然失声、追求爱情需要“私奔”,这些在周爱国一代看来是荒诞的;在那个时代,百废待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是如此紧密相连,这些在周爱国一代看来或许又是充满幸福的。时代不同了,变与不变每一天都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或许正如导演黄彦卓所说,奋不顾身是人的本能,爱就是人的本能,也许这部戏最刺痛人心的就是触到了这个本能。
剧中两代人代际差异的互文表征艺术效果突出,观众能明显感受到剧情的十足张力。但从目前这版阵容的整体观感来说,剧中不同年代的情境带入感、喜剧元素和其他剧情元素之间的转换衔接还需加强,当然这对年轻演员的表演功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勇敢追求真爱的力量杨有科北京798艺术区小柯剧场场务经理
作为一部深入探讨爱情与人性的话剧,《奋不顾身的爱情》无疑为观众带来了深刻思考。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更是对人性、情感以及生活态度的探讨。
在我看来,这部话剧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其紧凑而富有深度的剧情。剧情围绕几位主人公展开,通过他们的感情纠葛和人生选择,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种真实性让人无法抗拒,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主人公们在爱情面前的勇敢与坚持,更是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
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也是这部话剧的一大亮点。他们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真挚的情感投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产生共鸣。
此外,话剧的舞美设计也非常出彩。舞台布景、灯光效果以及音效的运用,都为剧情的推进增色不少。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情感节点上,舞美设计的巧妙运用更是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让人更加沉浸于剧情之中。
然而,尽管《奋不顾身的爱情》在剧情、演员表演以及舞美设计等方面都表现出色,但我认为它仍然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在某些情节的处理上,可能过于追求戏剧效果而忽略了人物的真实感受。此外,部分角色的设定也略显单薄,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层次感。
话剧《奋不顾身的爱情》让一个近乎浮浪的当代人在机缘巧合之下穿越回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近一个世纪前邂逅浪漫而有又有崇高感的爱情,并以当代视角介入长辈们当年颇具先锋性的爱情,由此探究超越时间的恒定价值和根本意义。鲜明而具有话题性的情感主题、通俗易懂的剧情设计、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三者相融合,为该话剧在最广泛意义上吸引大众提供了可能。
相较于对剧情的推敲、打磨,本剧更侧重于对人物的塑造。四位主人公均性格鲜明且具有代表性。徐淑珍与王文学在抗日战争年代正是青年学生,时值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际,深厚而悠久的中华文化在时代动荡之中迭代革新,受新式教育的学生正是其中坚力量。那既是国仇家恨的年代,也是理想主义光芒尽现的年代,新思想、新文化在宏观上表现为对整个中国的改造,在微观上则表现为对于家庭结构的调整——反抗父母指婚推崇自由恋爱就意味着反封建、反传统,而不屑于“门当户对”之古训、信任爱情本身的力量,则是对被压抑的个人之主体性、能动性的充分动员。这一深具信念感的先锋性往往与青年的生命激情相结合而喷发,时至今日仍旧可以给当代观众以震撼,引发对于爱情之力量的追问:如果爱情是一种降临,是纯粹而无其他负累的,那么它本身又有多大的力量?
《奋不顾身的爱情》给出的回答是正面、昂扬的。爱情在剧中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也在“革命+恋爱”的模式中被赋予了社会责任感。穿越者周爱国作为当代人长期浸淫于物质主义浪潮之中,在理想主义退潮的年代之中对爱情的神圣性有着天然的不信任,经由与静怡的感情才对情感的真挚与纯洁性有了深切的信任;出身平凡的王文学生性怯懦,也是在爱情的洗礼中有了人格上的自我提升,对徐淑珍发起热烈而勇敢的追逐。剧中的爱情同时也是一种互相成就、彼此成全,但在具体的时代中这中成全通常也具有悲剧意味和牺牲属性,王文学正是为了拯救徐淑珍的模型才死于炮火,以一种极端的方式验证了爱情力量的强大,而徐淑珍对该模型的永久珍藏和在临死前对王文学的深情回想,则是对这份深情厚谊的回应。与之同构的是静怡对周爱国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在无望之中依旧不止息的等待,足够深切的情感哪怕历经世纪也不曾湮灭分毫,是该剧对于爱情的终极理想。
END